
40年后,“李华”童年书信获美国真情回信
CLina分享
2024年4月,美国总统拜登签署了一项由参众两院通过的法案,要求TikTok母公司字节跳动在270天内将TikTok出售给一家非中国公司,否则该应用将于2025年1月19日后在美国被禁。新任总统特朗普正考虑在就职后发布行政命令,“暂停强制出售TikTok 60至90天”,以留出时间协商解决方案。
过去几天,小红书上有关“抖音”的帖子超过21万条,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1亿。在这个空间里,人们突破了语言、地域、文化的障碍,将彼此视为真实的个体。
一名美国用户评论道:“我们可能没有共同语言,但善良和爱是最伟大的语言。”
对于一些中国用户来说,这一刻意义非凡。从三年级开始,他们就以“李华”为笔名写了无数篇英文作文,以信的形式寄给外国朋友。如今,经过这么多年,“李华”们终于收到了回信。
在中国,几乎每个学生都知道一个名字——李华。30年来,这个名字已经成为中国学生英语作文题目的代名词。无论是1995年高考英语试卷,还是各类模拟考试,李华的身影无处不在。

关于李华
李华是中国英语考试中经常出现的人物,早在 1995 年就经常出现在作文题目中,甚至更早出现在一些地区模拟考试中。通常,李华被描绘成一名担任学生会主席的高中生。他以乐于助人、积极参与学校活动和出色的英语水平而闻名。在他的文章中,李华经常给外国笔友写信,分享他在中国的生活故事,并带游客游览中国。他不仅在学术上很有天赋,在体育方面也很出色。在家里,李华是一个负责任的孩子,在父亲出差时照顾母亲,这为他赢得了父亲的称赞。
李华为什么经常出现在英语作文中,这多少让人有些费解。英语老师经常开玩笑说,“李华”几乎成了考试题目中的默认人物。英语教科书的一段对话中,一个叫“路人甲”的人就曾被人称为李华,但北京的高中考试,尤其是一二模拟考试,提到李华的次数最多。无论是写周记、劝诫信、校刊投稿、演讲,甚至是笔记,只要到了写字的时间,李华的名字肯定是会出现的。有人幽默地猜测,李华的父亲可能叫李雷,母亲可能叫韩梅梅,因为他的名字听起来既连贯又容易预测。
据一位参与编写试卷的老师说,之所以选择“李华”这个名字,是因为它是一个常见的中国名字,用中文和英文(拼音为“Li Hua”)都容易发音,而且不会与任何英文单词混淆。然而,一些学生对这个名字的理解更具象征意义。“李”是最常见的中国姓氏之一,“华”代表中国,这是一个微妙的提醒,即使在学习英语这样的外语时,也不要忘记自己的根。
李华终于收到美国网友的回复
对于中国学生来说,如果没有给他们想象中的外国笔友李华写一封信,他们的校园生活就不完整。
但谁能想到,那些写在试卷和作业纸上、没有盖章的拙劣英文作文,几十年后,终于收到了回信?
这个“网络童话”正在真实发生。
所有给李华写过信的中国学生,猜猜怎么着?外国朋友终于回信了!
现在,不管你在哪里,不管你是谁,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封来自一位外国笔友几十年来的回信:

李华,我们再也不会说你和外国笔友的友谊是假的了。
这么多年没有回信,没有见过面,他们也一直在学习中文,用中文一个字一个字地仔细回复:

尽管从未见过面,这些外国朋友也常常在院子里玩耍,想象着挖穿地球能不能到达另一边的中国?

外国朋友们,中文难学吗?我们当年学英语的时候也是这样的感觉啊!

曾经坐在课桌前为这些信件哭泣的孩子们现在在工作站泪流满面。

感动的不只是中国网民,得知这封信的外国网民也躲在被窝里哭了。
他们说,这些泪水“将浇灌友谊之花”。
中美文化的奇妙邂逅
对于今天的中美两国来说,这种跨文化的互动意义深远。正如30年前李华的信始终得不到回音一样,40年后,这个曾经“没有答案”的话题终于在现实的互动中得到了回答。
中美之间的这场文化对话,或许才刚刚开始。未来,随着更多平台的兴起,全球化的交流将更加深入、更加迅速,而李华的故事还将继续——30年后,他的信终于收到了回信。而在未来的日子里,更多的对话与交流,等待着我们去发现。